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杂谈 > 玄幻杂谈玄幻杂谈
天师 (对有道者的尊称)
胜于蓝2021-10-22【玄幻杂谈】人已围观
简介天师: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师。
介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
天师: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师。
黄帝尊岐伯为天师
岐伯最大的贡献在医学方面。他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汉书音义》说,“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出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宋代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仁宗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经史百家杂钞》注中说,“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柩,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褚证的《褚氏遗书》中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处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
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
张金涛: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 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金华:天师府驻京办主任、中华天师道友会执行会长、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贵溪撤县设市市徽设计者。天师府、龙虎山历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
唐·王冰注:“天师,岐伯也。”
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七·邪传》注:“天师,尊之号也。”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天,乃至尊无对之称,而称之为师,又曰天师,帝之尊岐伯者如此。”
明·吴昆《素问吴注》:“天师,尊称也,谓歧伯。”
明·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注:“《内经》一书,乃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独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称之为天师。”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天师,尊称岐伯也。”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岐伯为帝师,故使臣称为天师。”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黄帝称天师,见《庄子·徐无鬼》、《韩诗外传》及《说苑》云:‘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思见凤凰之象,以召天老。’天老,盖天师耳。”
北天师道是由封建史上首位被官方承认的道教天师——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
除去张道陵等“三张”伪法的天师——寇谦之
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传其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以及男女野外群体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其主要道场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称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新天师道所传《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宣讲《新科》等大道清虚之道,提倡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其新天师道的做法有:
一是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五斗米道以师为治的管理体制;
二是废除天师祭酒道官私置治职和世袭旧制;
三是革除的租米钱税制度,道民只需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修表救度之用;
四是将服饵修炼之术与符水禁咒之术如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之书合而为一;
五是道徒诵习道经,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用音乐伴奏。
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谱文所传《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自道坛,受道教符箓,使新天师道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不断发展壮大。
寇天师在北方“去除三张伪法”,是影响深远而得到贯彻的。后来北方兴起的全真道,就与龙虎山张氏素无瓜葛。然而据载,王重阳所传的钟吕丹法就与茅山上清派本经《上清黄庭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邱祖也曾领受上清法箓,佩上清芙蓉冠,著上清洞真玉罗箫台袍……据考通行全国的《全真正韵》亦源自茅山上清。
天师道派系之一。刘宋道士陆修静南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和整顿。针对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情况,他提出一系列整顿天师道的办法,即整顿过去的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制度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执行道官论功升迁制度等,从而加强和完善道教组织。与此同时,他还充实和完善道教的科仪规戒。他依据灵宝斋法及上清斋法等,制定道教斋仪,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的斋醮规仪,如九等斋十二法的斋醮系统。他把上清斋法视为上品,次为灵宝、三皇斋,将天师道的传统斋法列为下品,并对金箓、黄箓、明真、三元、八节、自然等斋法的具体仪式予以详细说明。使道教斋醮仪式初具完整体系,成为道教斋醮仪范的奠基人。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具有开创意义。以后道经之编目与《道藏》之分类,皆以其“三洞”分类法为基本原则。陆修静对道教的整顿和改革,扩大了道教的影响,使道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统治者亦日益宠信道教。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道教,学术界称之为南天师道。
南天师道是由简寂先生陆修静改革江南天师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他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并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别是陆修静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间隐居庐山修建太虚观[后人称简寂观],他以太虚观为大本营,在此收徒布道,不断扩展太虚观,曾先后扩建有白云馆、朝真馆,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等,太虚观兴起后,先后又建筑有康王观,崇善观,咏真观,昭德观,白鹤观,广福观,太平观等数十座道观,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因而被誉之为道教“咏真第八洞天”。随着庐山道教的扩大,其地位和声誉不断显赫,逐渐成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场,使得四方高道纷至沓来,至唐宋时,先后有许坚,钱朗,孙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云集庐山,庐山高道辈出,名声大震于江南。为了完善斋醮科仪,他一是吸收儒家传统的忠孝礼义等伦理道德并作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规,强调忠孝为先,这样,既保证了道士严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仪范。二是吸收佛教“三业清静”思想,即要求去贪、忿、痴,身除杀、盗、淫等,以制定斋仪,并特别强调”斋直为求道之本”。三是注重广收道经,著书立说。他“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潜心道教理论研究,并著有《灵宝经目录序》,《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道门科略》、《洞玄灵宝五感文》等,他将这些斋戒仪范著作和收集的道经如药方、符图等计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采用“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成为道教史无前例的道书分类法,他将这些道书整理集成《三洞经书目录》,于太始七年[471]上献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赞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特别是他总括”三洞”,改革旧天师道,并提倡以斋仪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断壮大,威震江南,成为江南道教的统领。
张鲁自立汉中
张道陵天师
张衡之妻以道术养生,有少容,往来刘焉家布道。刘焉悦其姿色,遂任命其子张鲁为督义司马,令其与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张鲁与张修掩杀苏固后,断绝斜谷,复袭杀张修,利用其祖、父两代的威信,夺回了教权。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立,因张鲁不顺,遂杀其母及弟。张鲁于是自立于汉中,朝廷力不能征,遂拜主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张鲁的管理
张鲁利用军政权力在巴蜀建立了一个道王国,划分为二十四治为政教合一的教区。他沿袭张修的一些旧章法,又作了增饰,仍称天师道。张鲁教团仍有收五斗米的教规,尊其祖张陵为天师,父张衡为嗣师,自号“师君”。平学道者,初仍按张修鬼道习惯称“鬼卒”,受道已信才按张陵教规称“祭酒”,以治头、大祭酒统帅道民,以三张为师,以《老子想尔注》教化道民,还实行建义舍、宽刑、禁杀、收租米、编户著籍等教规。张鲁的教团保持了张陵的黄老信仰,还比张陵教团更适合四川民情。张鲁教团自称天师道,社会上俗称为五斗米道,或仍称为鬼道。张鲁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降曹,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候,诸子皆封列候,率道民北迁,次年亡,葬邺城。张鲁道团北迁后,信徒遍及全国,许多豪门士族纷纷入道,天师道教名始显,五斗米道之号遂不用。
改造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朝寇谦之和南朝陆修静分别对天师道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天师之名,来源于《太平经》。《隶续》载汉末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已自称“天师道”,但社会上对三张教团多称为“五斗米道”。《晋书·郗鉴传》称郗鉴“奉天师道”,《晋书·何充传》亦称何昙“奉天师道”,说明魏晋时史家对除对孙恩、卢循等民间天师有米道之称外,已承认了天师道的教名。据说张鲁之弟张卫因不肯降曹而战死,张卫之第四子张盛夫妻沿江入吴,定居江西龙虎山修道,传至唐末,渐渐发展成为龙虎山天师道团,宋代受朝廷囗封,称正一道。《张天师世家》载张鲁子孙传龙虎山道团事,唐宋以前世系于正史无征,有待考证。
神话四大天师:张道陵、葛玄、许逊、邱弘济
介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谦之),刘宋有陆天师(修静),唐有杜天师(光庭),宋有萨天师(守坚)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相传为上古黄帝之大臣、太医,兼司日月、 星辰、阴阳、历数,被尊称为“天师”。 黄帝曾使岐伯遍尝百草,主持医病:并与之谈医论药。所以后世岐黄并称, 尊为医学始祖。中国不少医学名著多假托岐伯或黄帝咨询岐伯而作,如从汉代起便广泛流传的《黄帝内经·素问》即是。史志对岐伯多有记载,《史记·孝武本纪》记,“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 《资治通鉴》说:“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隋书·音乐》说,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南宋郑僬《通志》说:“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张隐庵在《黄帝经世素问合编》里说,“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 这些记载说明,岐伯既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极地理的原始宗教大师;又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辅助黄帝成就大业,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黄帝尊岐伯为天师
岐伯最大的贡献在医学方面。他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汉书音义》说,“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出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宋代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仁宗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经史百家杂钞》注中说,“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柩,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褚证的《褚氏遗书》中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处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
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
张金涛: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 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金华:天师府驻京办主任、中华天师道友会执行会长、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贵溪撤县设市市徽设计者。天师府、龙虎山历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
尊号考证
黄帝时官名。相传为帝王之师。岐伯为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唐·王冰注:“天师,岐伯也。”
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七·邪传》注:“天师,尊之号也。”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天,乃至尊无对之称,而称之为师,又曰天师,帝之尊岐伯者如此。”
明·吴昆《素问吴注》:“天师,尊称也,谓歧伯。”
明·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注:“《内经》一书,乃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独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称之为天师。”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天师,尊称岐伯也。”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岐伯为帝师,故使臣称为天师。”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黄帝称天师,见《庄子·徐无鬼》、《韩诗外传》及《说苑》云:‘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思见凤凰之象,以召天老。’天老,盖天师耳。”
北天师道
北天师道是由封建史上首位被官方承认的道教天师——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
除去张道陵等“三张”伪法的天师——寇谦之
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传其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以及男女野外群体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其主要道场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称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新天师道所传《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宣讲《新科》等大道清虚之道,提倡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其新天师道的做法有:
一是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五斗米道以师为治的管理体制;
二是废除天师祭酒道官私置治职和世袭旧制;
三是革除的租米钱税制度,道民只需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修表救度之用;
四是将服饵修炼之术与符水禁咒之术如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之书合而为一;
五是道徒诵习道经,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用音乐伴奏。
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谱文所传《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自道坛,受道教符箓,使新天师道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不断发展壮大。
寇天师在北方“去除三张伪法”,是影响深远而得到贯彻的。后来北方兴起的全真道,就与龙虎山张氏素无瓜葛。然而据载,王重阳所传的钟吕丹法就与茅山上清派本经《上清黄庭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邱祖也曾领受上清法箓,佩上清芙蓉冠,著上清洞真玉罗箫台袍……据考通行全国的《全真正韵》亦源自茅山上清。
南天师道
编辑 语音天师道派系之一。刘宋道士陆修静南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和整顿。针对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情况,他提出一系列整顿天师道的办法,即整顿过去的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制度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执行道官论功升迁制度等,从而加强和完善道教组织。与此同时,他还充实和完善道教的科仪规戒。他依据灵宝斋法及上清斋法等,制定道教斋仪,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的斋醮规仪,如九等斋十二法的斋醮系统。他把上清斋法视为上品,次为灵宝、三皇斋,将天师道的传统斋法列为下品,并对金箓、黄箓、明真、三元、八节、自然等斋法的具体仪式予以详细说明。使道教斋醮仪式初具完整体系,成为道教斋醮仪范的奠基人。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具有开创意义。以后道经之编目与《道藏》之分类,皆以其“三洞”分类法为基本原则。陆修静对道教的整顿和改革,扩大了道教的影响,使道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统治者亦日益宠信道教。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道教,学术界称之为南天师道。
南天师道是由简寂先生陆修静改革江南天师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他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并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别是陆修静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间隐居庐山修建太虚观[后人称简寂观],他以太虚观为大本营,在此收徒布道,不断扩展太虚观,曾先后扩建有白云馆、朝真馆,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等,太虚观兴起后,先后又建筑有康王观,崇善观,咏真观,昭德观,白鹤观,广福观,太平观等数十座道观,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因而被誉之为道教“咏真第八洞天”。随着庐山道教的扩大,其地位和声誉不断显赫,逐渐成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场,使得四方高道纷至沓来,至唐宋时,先后有许坚,钱朗,孙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云集庐山,庐山高道辈出,名声大震于江南。为了完善斋醮科仪,他一是吸收儒家传统的忠孝礼义等伦理道德并作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规,强调忠孝为先,这样,既保证了道士严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仪范。二是吸收佛教“三业清静”思想,即要求去贪、忿、痴,身除杀、盗、淫等,以制定斋仪,并特别强调”斋直为求道之本”。三是注重广收道经,著书立说。他“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潜心道教理论研究,并著有《灵宝经目录序》,《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道门科略》、《洞玄灵宝五感文》等,他将这些斋戒仪范著作和收集的道经如药方、符图等计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采用“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成为道教史无前例的道书分类法,他将这些道书整理集成《三洞经书目录》,于太始七年[471]上献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赞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特别是他总括”三洞”,改革旧天师道,并提倡以斋仪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断壮大,威震江南,成为江南道教的统领。
张鲁自立汉中
张道陵天师
张衡之妻以道术养生,有少容,往来刘焉家布道。刘焉悦其姿色,遂任命其子张鲁为督义司马,令其与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张鲁与张修掩杀苏固后,断绝斜谷,复袭杀张修,利用其祖、父两代的威信,夺回了教权。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立,因张鲁不顺,遂杀其母及弟。张鲁于是自立于汉中,朝廷力不能征,遂拜主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张鲁的管理
张鲁利用军政权力在巴蜀建立了一个道王国,划分为二十四治为政教合一的教区。他沿袭张修的一些旧章法,又作了增饰,仍称天师道。张鲁教团仍有收五斗米的教规,尊其祖张陵为天师,父张衡为嗣师,自号“师君”。平学道者,初仍按张修鬼道习惯称“鬼卒”,受道已信才按张陵教规称“祭酒”,以治头、大祭酒统帅道民,以三张为师,以《老子想尔注》教化道民,还实行建义舍、宽刑、禁杀、收租米、编户著籍等教规。张鲁的教团保持了张陵的黄老信仰,还比张陵教团更适合四川民情。张鲁教团自称天师道,社会上俗称为五斗米道,或仍称为鬼道。张鲁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降曹,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候,诸子皆封列候,率道民北迁,次年亡,葬邺城。张鲁道团北迁后,信徒遍及全国,许多豪门士族纷纷入道,天师道教名始显,五斗米道之号遂不用。
改造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朝寇谦之和南朝陆修静分别对天师道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天师之名,来源于《太平经》。《隶续》载汉末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已自称“天师道”,但社会上对三张教团多称为“五斗米道”。《晋书·郗鉴传》称郗鉴“奉天师道”,《晋书·何充传》亦称何昙“奉天师道”,说明魏晋时史家对除对孙恩、卢循等民间天师有米道之称外,已承认了天师道的教名。据说张鲁之弟张卫因不肯降曹而战死,张卫之第四子张盛夫妻沿江入吴,定居江西龙虎山修道,传至唐末,渐渐发展成为龙虎山天师道团,宋代受朝廷囗封,称正一道。《张天师世家》载张鲁子孙传龙虎山道团事,唐宋以前世系于正史无征,有待考证。
四大天师
道教四大天师: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神话四大天师:张道陵、葛玄、许逊、邱弘济
Tags:
很赞哦! ()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中国人身体最接近神,因为中国人是神的后代
中国人身体最接近神,因为中国人是神的后代。一直以来,中国人们对于昆仑山的探寻就没有停止过,因为昆仑山背后是关于中华民族及中国文化起源的问题。许多从这里探寻的科研考古人 -
达芬奇的画中有末日的预言,人类将于4006年毁于一场大洪水
之前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被彻底打破,2012年并不是世界末日。世界上总是会有一些权威人士说一些预言,但是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一些专家学者说世界末日确实会实现,其实就藏在意大 -
历史被穿越者改变,王莽篡位/刘秀穿越回去改正bug
众所周知大汉朝被穿越皇帝王莽给篡位了,王莽建立了属于他的新朝,还运用现代知识大搞改革开放,禁止奴隶买卖,国土改革,先要创立另一个新(中)国。但是因为历史被穿越者改变过就会造 -
公元前4世纪,苏美尔文明便已进入宇航时代?古代宇航员或是幕后之手?
苏美尔文明“古代苏美尔人在大约7,000年前建造了人类第一个机场,并在那里发射宇宙飞船,用以探索其他行星。”伊拉克运输部长在国内某个新机场的落成典礼上发表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