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杂谈 > 小说杂谈小说杂谈
活着
胜于蓝2024-03-29【小说杂谈】人已围观
简介《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虚构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虚构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1994年,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剧情片《活着》上映,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 [19]1998年7月,《活着》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内容简介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他丈人在城里开了一家米行,福贵每次去妓院后都让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然后从丈人的米行经过,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福贵中了别人的圈套,把家里的田地、房产都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之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亡。父亲的亡故使福贵也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福贵租地度日,他穿上粗布衣服,拿起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圆,去城里请医生。但他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福贵回到家里后,知道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哑巴。福贵后来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等时期。在此期间,福贵和亲人生离死别: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有庆被一个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而那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
几年后,福贵的女儿凤霞嫁了人,但却在产后大出血中死去。有庆、凤霞死后,福贵的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剩下的只有福贵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了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和外孙苦根同住几年后,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并给它取了“福贵”之名,艰难而平静地活着余生。
创作背景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余华都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华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说的高尚并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余华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余华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1992年春节后,余华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方米的平房里开始写作《活着》,秋天的时候在上海华东师大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修改定稿。最初的时候余华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可是困难重重,余华的写作难以为继;有一天余华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迹出现了,同样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就这样,余华十分顺利地写完了《活着》。
人物介绍
徐福贵福贵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人,他的语言,形态,动作都能够让读者对他的态度发生转变。刚开始的时候,小说是有一个叙述者“我”的存在,通过“我”的讲述,一步步将主人公福贵带到读者面前。初次跟读者见面的福贵,是一位看透生活本质,对生活妥协的老人,以一种超脱,悠闲的形象出现在众人眼中,一个老人在开导一头老牛,后来这位老人向“我”讲述他自己。 [8]
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徐福贵年轻时嗜赌如命,将万贯家财挥霍一空,由高高在上的富家子弟跌落到穷困潦倒的社会底层,其父母也由于家业的败落,加上徐福贵的不孝相继死去。徐福贵败光家业,他爹去世之后,他没有办法继续他以前吃喝嫖赌的习性,不得不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从此以后,他疼爱妻子和孩子,找到了珍贵的亲情。由于他是一个四体不勤的家伙,他的妻子家珍和女儿凤霞不得不做了沉重的活。他也尽责,跟家里人过简单、幸福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福贵被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但是,两年后,他依然活了下来。后来,福贵被解放军俘虏放回,然而回到家后,却发现母亲已经死了,女儿凤霞因一次高烧后成为了聋哑人。他开始与妻子儿女一起过安稳日子。但祸不单行,他儿子有庆因给县长老婆输血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有庆死时,福贵疯了似的冲出太平间,他哭着、喊着,他抓住过道里的医生,狠狠地砸着拳头,他被体育老师拉开,他挣扎着,他的有庆,一动不动地躺在白布下。女儿凤霞嫁给了一个好心的人家后,没过多少幸福日子,也因难产死了,仅仅留下了外孙苦根。凤霞死后,他把女儿的尸骨背回村,他看着女儿被黄土淹没,似乎又想起了那个被送走又偷偷溜回来的凤霞,他想起了出嫁时那个像极了家珍的凤霞,想起了被邻里夸得红了脸的凤霞。躺在有庆的房间里,他和二喜守着未寒的女儿,哭得天昏地暗。随后,妻子家珍也因长期劳累过度及营养不良而身患软骨病,最终死去。女婿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最后,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豆子吃多而撑死了。苦根青着嘴唇倒在炕上,福贵茫然央求别人去叫叫苦根,摇摇苦根。苦根的镰刀还放在床底下,苦根的牛还没有买来。福贵曾说看着苦根一天天长大,心里就渐渐踏实了,而此时,他用颤抖的声腔说“我老糊涂了”。亲人都死了,只留他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他买了牛,继续种着地,继续活着,一晃,又是十年。
1994年张艺谋导演电影《活着》,葛优饰演徐福贵
家珍
家珍的出场,伴随着福贵整日整夜的豪赌和彻夜不归。当时她怀着7个多月的有庆,独自一人找到了青楼,“一声不吭地跪在”福贵面前,手气正旺的福贵大骂家珍,让她滚出去,甚至对她大打出手,自始至终家珍只有一句“你跟我回去”。自始至终都是和声细语,生怕福贵不回家。后来,福贵输光家产,家珍也生下儿子有庆。可是好景不长,福贵在给母亲看病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等回到家,母亲早已去世了。家珍及时宽慰福贵道:“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家珍用她的善良的心,感化着福贵。后来,家珍生了软骨病,先是不能下地干活,到最后连针都提不起来。但是她努力地不拖累这个家,不拖累福贵。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家里越来越穷,她拖着病怏怏的身体,到娘家带回来了救命的一小袋米,挽救了整个家。从这些细节,一点一滴都流露出家珍对于丈夫,对于家庭的无私爱意。
作为母亲的家珍,更是将家庭、将子女放置心间,用自己单薄的肩膀和坚定的信念支撑起家庭。家珍在父亲的劝阻下回到娘家,生下了儿子有庆。原以为再也见不到家珍的福贵,却在半年后的家门口看到了他的妻子和半岁大的儿子。家珍在父亲与丈夫——两个重要的男性之间选择了后者,她用自己的坚持,保全了与福贵的家。随后,粮食歉收、家庭面临崩塌之际,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进城求助父亲。“那些日子她脾气动不动就上来,我不再说什么,看着她慢慢吞吞往城里走,她瘦得身上都没肉了,原先绷起的衣服变得松松垮垮,在风里荡来荡去。”疾病侵蚀和营养不良摧残着她的肉体,却击垮不了她的意志。饥荒肆虐,连开米行的父亲也没有多少粮食,可是她凭借自己对于家庭的执念,换回了父亲的体谅与宽容,也为家里人带回来一小袋救命的米。终于,家珍从父亲“牙缝里挤出”的这袋米支撑着家人维持生计。直至家里收割稻子,他们家庭生活才有所改善。这其中,家珍面临危难的坚韧与不屈服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后来,有庆因医疗事故去世,福贵瞒着家珍不让她知道,怕她受打击,可家珍最后还是发现了真相。儿子的突然离去和自身的软骨病让她心力交瘁,无可奈何。以为家珍撑不下去的福贵准备料理她的后事,借钱打好一副棺材。呼吸日渐微弱的家珍心里惦念着凤霞,此时,母爱为生命增添了更多坚韧的底色,竟又让她起死回生。由此,面对无情的命运,家珍体现出与福贵不同层面的容忍心理,在一定意义上,福贵的坚韧是麻木的、无奈的,而家珍的坚韧则流露出积极的、温情的一面。
家珍在有庆死后的表现令读者动容。县长春生来看望家珍和福贵,还带了200元作为补偿。在那时,两百块已属巨款。可是家珍不但毫不留情,反而怒骂福贵:“你儿子就值两百块?”她的愤怒使她完全出离于贤良淑德的形象。后来春生又来了两次,她都没有让春生进门。在家珍的心里,县长的地位和200块钱是无法和有庆相比的。在经历丧子之痛后,她向痛恨之人发出强烈的愤怒声。家珍作为一个女性不再隐忍敢于发声,在男权与命运面前,她为自己的痛苦寻找一个发泄的突破口,对权威的抗争可见一斑。但后来,当春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向他们来做最终的告别。在生死面前,家珍内心的温情和善良让她嘱咐春生:“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了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此时,家珍正以自身的善良、德性、高尚对抗生命的不公,这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作者借此逐渐把女性的抗争精神升华至新的高度。 [13]
1994年张艺谋导演电影《活着》,巩俐饰演家珍
凤霞
凤霞是福贵的大女儿,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因为高烧变成哑巴。她比同龄人承受着更多的不公平。为供有庆上学,福贵把她送到别人家,她看不到朝夕相处的弟弟,看不到默默流泪的父亲和依依不舍的母亲,一个人在城里忍受着孤独与煎熬。闹饥荒的时候,她挖到了一个珍贵的地瓜。可是因为无法言语,竟被村里的王四污蔑是她抢了王四的地瓜。但是,凤霞遭遇着不公平的对待、承受着苦难的同时,坚强地活着。此外,作为女性,她还承受了男性所无法承担的分娩苦痛,生下苦根后大出血而死。凤霞的一生是饱含对生活的期望、信心与坚守的一生。
1994年张艺谋导演电影《活着》,张璐饰演凤霞(童年)
有庆
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经历穷苦的困扰,但同样也是善良又淳朴的孩子。有庆10岁光景,又要割草喂羊,又要赶上学,每天来回几十里,他的鞋底很快穿了。福贵骂他:你这是穿的还是啃的?孩子不敢哭,以后走路,鞋就套在脖子上,光脚丫跑,到了学校里或者回到家才穿鞋——这样无意当中练就了快跑能力,后来在学校体育课大出风头,而便有了后来又抢着去输血的事情。
某天有庆学校的校长,她是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教师就集中学生在操场上要他们去献血。学生们很踊跃,跑去医院。有庆跑第一,但老师说他不遵守纪律,不让他献血。但是其他同学血型不对,有庆又乖乖地认错,所以就被允许抽血。“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他还硬挺着不说,后来连嘴唇也白了,他才哆嗦着说:‘我头晕。’抽血的人对他说:‘抽血都头晕。结果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医生才发现心跳都没了。” [14]
1994年张艺谋导演电影《活着》,董飞饰演有庆(童年)
二喜
二喜是凤霞的丈夫,偏头,是个城里人,搬运工。二喜为人老实,为了福贵的一句话,因为要让凤霞结婚时喜庆点,花了大价钱来给凤霞撑场面。在结婚后,与凤霞很恩爱,但在凤霞死后,精神一直不好。活着都是为了他和凤霞的儿子苦根,最后因为工地事故被两块石板压死了,临死前只叫了一句:苦根。
1994年张艺谋导演电影《活着》,姜武饰演二喜
苦根
二喜和凤霞的儿子,生下来母亲就死了,开始一直是二喜带着,二喜死后,福贵带着他。因为穷困,没有吃多少好的东西,有一天生病,福贵给他做了很多的豆子。可没想到,因为穷,他连豆子都是很少吃的。因为福贵的粗心,苦根被豆子活活的撑死。 [10]
“我”
小说中最先出场的是“我”——采风人。“我”一上场便是介绍自己的年纪(比现在年轻十岁)、工作(去乡间收集民歌)以及爱好等,让读者产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念头:采风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笔锋一转:“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接下去,就是以老人——徐福贵的视角讲述他这一生的故事。
在《活着》中,“我”作为一个采风人共出现六次,其中除了第一次介绍自己是一个民歌的采风人占据五页篇幅之外,其他时间采风人出现的篇幅都只有一两页,大多数时间只是作为福贵的聆听者的角色出现。采风人“我”碰到福贵时,年纪不大,小说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岁数,只是以“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这位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我”这些语句来介绍,但是,读者也可以在其第一次的自我介绍中猜出,这应该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哥儿。小说的巧妙之处恰恰也在于余华并没有明确指出“我”就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而是通过情节的展开,从“我”跟村人的日常交流对话以及“我”的一些小趣事儿中慢慢显露出“我”的年纪。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苦难主题苦难是余华小说的一大主题,《活着》中福贵的一生承受着巨大的苦难,父亲粪缸上掉落摔死、母亲重病身亡、妻子生病而死、儿子献血过多而死、女儿产后大出血死亡等等。《活着》的名为活着,但实际上所描述的是一件件死亡的故事,亲人的不断离开为福贵的一生带来了不间断的苦难。作者将所有的灾难全部集中在福贵一人身上,更能够引起读者对福贵的悲怜,震撼读者的心灵,越是描述主人公的苦境,越能体现出活着的意义和本质。面对不间断的苦难,福贵找到了缓解苦难的方法,那就是“忍受”忍受亲人的离去留下的悲痛,以忍受的方式不断与死亡抗争,只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使命。作者想要传达的是生命中不存在幸福与不幸,生活就是静静的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人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经历,在死亡和苦难面前,我们要敢于直面,这也是生的一种使命,感受人生的辛酸苦辣,这就是活着。作者余华使用朴实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福贵艰难的人生,在文本中福贵不断的遭遇苦难,为了活着顽强的挣扎着,我们在福贵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福贵生存的力量来自于生命力和生活中点滴的温情,这些都是支撑福贵面对苦难坚韧不屈的力量。
荒诞主题
《活着》的死亡带着一种荒诞的气息。在小说中,福贵的儿子被拖着去救生孩子的县长夫人抽血至死,外孙是吃豆子撑死的。这些人的死亡都是无意义的,可不是没有缘由的。福贵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败落和奢靡,50年代的战乱将息,百废待兴,60年代的战线混乱。在物质和精神严重匮乏的年代,外孙吃多豆子撑死了,在饥荒年代人们因过度饥饿,见到食物无法控制,最后噎死。看似荒诞滑稽,可正是这样的社会扼杀了无数人的生命,要么饿死,要么撑死,这是时代的悲剧。福贵的儿子因救县长的妻子输血过多而死,这样的“官本位”的意识,没有人权,没有自由,人民是达官贵人的奴仆,可任意指使甚至剥夺其生命,如此大环境下,普通个体无法生存。福贵一家,福贵是唯一的幸存者,历史的暴力,社会的暴力“吃”光了他的家人。在荒诞的大环境下,他学会了如何“活着”。中国人有一些生存的智慧,就是平静、安定接受,接受的是大地所赠予的脚踏实地,对生活的苦难和荒诞的默默忍受。由此可见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面对荒诞、苦难的生存智慧,可是也透露中国人面对生命时的无奈与软弱。
命运抗争
在《活着》中,作者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活着不在于追求活着的意义,只关注“活着”本身。作者大胆地在作品中重复死亡,并用福贵的苦难经历告诉读者不要在痛苦的漩涡中颓废沉沦,要在苍凉中“忍下去”,在艰辛中“熬下去”,在寂寞中“活下去”。福贵在面对生活的苦难和不幸命运时展现出超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而支撑他活下去的正是人性中的基本感情。余华通过真实淳朴的语言概括了人活着这一过程的全部意义和终极追求,这就是.《活着》带给人们的启示、感动与震撼,一种属于中国人的生死观,一部生命哲学启示录。
人道主义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作品。对于在极限生存状态下的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小说《活着》给在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透视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种种人生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余华在充满苦难的生活中深刻地勾画着生之坚韧与生之乐观的复杂图景,在作品中以极大的温情细致地描绘出了种种人生悲情、磨难,同时又以激烈乃至“残酷”的形式表现出人在面对厄运时极为强烈的生存欲望。《活着》激起了读者逼真且亲近的记忆,然后又将人物推向极端的生命体验进而挖掘人性深处的闪光点,在这里普遍与极端的生命经验相结合构成了作品的现实感与文学性,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又对自身现实进行联想和反省,最终领悟到崇高的精神力量和温暖的人道主义情怀。 [47]
艺术特色
象征意义余华在《活着》的后半部分描写了一头牛,这头牛是在福贵的家人全部离开他之后买回家的,一头毫无用处即将死去的老牛引起了福贵内心的触动,就是在这头牛身上,福贵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吃尽了苦头即将暮年的老牛,这也正是福贵的写照;一个毫无用处、干活已经很吃力的牛,这也恰恰是福贵遭遇的困境;一个人人都认为即将老到死去的牛却奇迹般的又活了十来年,同样福贵也是这样。这头牛所象征的就是福贵,更是象征了这千千万万受尽苦难却依然盎然挺立的人民,在老人回忆的一生里先后经历了中国最特别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每一段都是使人民饱受磨难,《活着》中讲述的是一个“死去”的故事,从福贵的家人到朋友再到千千万万并不认识的同胞,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使整部小说变得灰暗,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那个灰暗的时代,在人们相继死去时,一定也还有很多国人像福贵一样,凭借超人的忍耐力活了下来,活过了所有人,这也使小说闪耀着的人性光辉。 [10]
叙事结构
《活着》的成功,其关键因素在于连余华自己都意识到和表达过的叙述角度的调整。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两个叙事结构的嵌套和绾合:“当下”的民间歌谣采风者“我”遇到老年福贵——听他讲述自己过往人生经历和故事,并成为福贵讲述他自己的故事的听故事者、记录者和转述者,但又不是以旁观者角度和第三人称叙述福贵的故事。作家和隐含作者让福贵在第二个叙事结构、也是《活着》的主体小说叙事里,采用福贵的第一人称叙述,作家和隐含作者都不过多甚至尽量不做主观性介入、不做叙述干预。尽量让小说主体叙事——福贵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以福贵的视角和眼光以及叙事声音,进行原生态呈现——这当然是小说叙述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余华终于能告别自己先锋文学时期写作,告别“虚伪的形式”。
质朴语言
《活着》的叙述语言至简至朴。这是余华刻意追求的语言效果,他在华中科技大学演说时表示小说里的福贵的设定,是一个因为是地主家儿子念过三年私塾但仍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根据这种身份设定,又因为小说其实就是他在讲自己的故事,所以他在讲述自已的故事的时候应该是用一种最简单的语言,如此谨慎的用语源自余华对写作语言的严格自我要求,表示对语言只有“准确”这一要求,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的就应该学习鲁迅核能一样语言,简洁却有力,使语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叙述语言的简单与质朴,使得小说真实易懂,拉近了读者与叙述者的心里距离,加深读者的代入感,容易产生心理共鸣,至简的语言却意蕴深刻,这是小说跨越了读者的年龄限制,获得下至中小学生,上至耄耋老人阅读喜爱的秘诀。 [39]
现实书写
《活着》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部充满个人记忆与个体经验的中国当代历史,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民间故事却仍然给人一种很现实的感觉,而这种现实感又恰恰成为联通作品深层思想与读者内心感受的关键。首先,这部作品提纯了人生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最完整的一个经验模式,那就是一个人从年轻到年老、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作品中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从赢到输,从恶向善的过程,几十年间他的身体受尽苦难与折磨,在精神和情感上也经历了可怕的炼狱。作品对历史的时间和细节进行适当的删减以此淡化了意识形态色调,在这里,人物被还原为一个纯粹的生存着的个体,历史也被抽象成命运偶然性和人生苦难境遇的一种形式,使得主人公福贵苦难悲痛的人生故事、纯净高尚的灵魂和乐观豁达的生存态度得以彰显。这样,福贵所经历的命运无常和苦难磨炼就不仅仅是对中国当代特定历史背景下劳苦农民一生的浓缩,更是对人类普遍的人生经验进行深度概括与提纯。
Tags:
很赞哦! ()
上一篇:徐福贵
随机图文
-
独孤小艺
独孤小艺,出自风凌天下所著小说《异世邪君》的角色,主人公君莫邪的红颜知己之一,后嫁给君莫邪为妻。角色简介独孤小艺 独孤世家的独生女,娇俏可爱的小丫头,其性格相当的大条和彪 -
战斗员派遣中! (晓枣著作的轻小说)
《战斗员派遣中!》是轻小说家晓枣著作,插画家カカオ・ランタン负责插画,角川Sneaker文库所属的轻小说。 繁体中文版由台湾角川发行。故事内容 眼见征服世界的目标即将实现,为 -
我的属性修行人生
《我的属性修行人生》是一部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玄幻类小说,作者是滚开,连载中。作品简介这是一个现代人回到古代,回到一个完全没有任何超凡的真实世界,靠着将一切数据属性化的 -
古荒与观玄书院与仙宝阁——一剑独尊
《一剑独尊》是一部连载于纵横中文网的玄幻小说,作者是青鸾峰上。 《一剑独尊》获得第四届橙瓜网络文学奖年度百强作品。作品简介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诸天神佛仙,不过一剑间